2025年上半年,四川水路运输发展一路高歌。1—6月,全省水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.2亿元,占年度计划52%,水路货物周转量、港口吞吐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。
\n时间拉长,“十四五”期间,四川水运一直呈上升发展趋势,投资连续3年超60亿元,五年内水运投资总量预计突破310亿元。
\n“千河之省”加码水运的信号不断释放,川江航运如何“拼”出大省担当?
\n岷江老木孔航电枢纽工程建设现场 四川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供图
\n路网全国第一,四川为何还要搞水运?
\n今年初,四川省两会上,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:实施“畅通一条江”航运振兴发展行动。四川道路为主的综合交通线网已超44.3万公里,位居全国第一。高速公路四通八达、高铁覆盖如网,大规模提升内河航运的意义何在?
\n从物流角度看,水运承载力更大,成本更低。数据显示,水运吨公里平均运费约为铁路的四分之一、公路的十五分之一。
\n从绿色发展角度看,水运低碳节能。一艘万吨级的货船与100节火车车厢或400辆大型卡车的载重量相当,但一次性能运输更多,有助于减少碳排放。
\n而四川发展水运,有得天独厚的基础,更有迫切性。被称作“千河之省”的四川,境内540余条河流纵横交错,河流总流程超4.4万公里。然而,随着路网不断完善,陆路运输强势崛起,四川内河水运呈现“大而不强”的特点,水路货运量仅占全社会货运总量的3.56%,较同处长江上游的重庆低14.7%,较长江中游的湖北低23.8%。
\n水路在长距离运输方面优势突出,但目前四川1000公里以上长距离运输大多采用公路,运输结构失衡导致运输成本偏高,2024年四川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的14.2%,仅高于全国0.1个百分点,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发展。《四川省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实施方案》明确要求提升水路运输占比的目标,到2027年,全省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不低于15%。“物流降成本,多式联运是重要的抓手,而要实现多式联运,水运的短板必须补足。”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教授刘昱岗表示。
\n还有更大的“一盘棋”。前不久,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印发《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明确,到2030年,我国内河货运量、货物周转量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比进一步提升。今年以来,浙江、河南、湖南、四川等经济大省密集出台政策,水运重大工程相继上马。
\n对于内陆省份,内河航运是打破地理桎梏的关键。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付绪银表示,内河航运是横贯东西、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,在助力做强国内大循环、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可云表示,内河航运方便内陆省份通过运河把货物运到入海口,实现“沿海化”,从而激发更大的经济活力。
\n具体到四川,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盛毅认为,通过江铁海联运叠加空中运输,四川可西接丝绸之路、东连长江水道、南向直达印度洋,“通过资源高效配置与功能优化协同,获得更大收益。”
\n岷江犍为航电枢纽 四川岷江港航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供图
\n打通航道堵点,水上“高速公路”怎么建?
\n水运发展,航道先行。根据“畅通一条江”航运振兴发展行动,四川将重点推进长江等级提升、金沙江联通、岷江畅通、嘉陵江提效,推动水路运输提质发展。
\n这4条江一直是四川内河航运的“主力”,承担着全省超九成的运输量,但都有短板——
\n长江航道等级低,大船拉通跑不了、小船装得少,抬高了运输成本,降低了货运收入;金沙江的问题在于不联通,乌东德、白鹤滩、溪洛渡、向家坝4座梯级水电站建成后,高峡出平湖,万吨巨轮可以在库区内跑区间,但不能翻坝;岷江从成都平原延伸到长江,是全省大件货运的重要通道,枢纽建设相对滞后,航路通畅性欠佳,需要平衡生态保护和航运发展;嘉陵江是全省货运量最大的水运通道,承担了大量的砂石运输任务,但航运枢纽建设同样面临生态考验,运输需要提质增效。
\n“‘畅通一条江’的核心,在于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打通航道关键堵点、卡点,”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强调,“目标是让高等级航道成为真正的水上‘高速公路’,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‘通而不畅’问题,确保投资切实转化为可量化的运输效能。”
\n因河施策、有序推进。以岷江为例,四川正全力推进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项目,通过建设4座航电枢纽及航道整治工程提高乐山至宜宾段航道通行能力,长江黄金水道将向成都平原经济区延伸162公里。“力争2027年率先建成通航设施,提前实现千吨级船舶通行,打造天府水运主通道。”省航务海事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\n与此同时,作为完善全省水运网络、服务川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工程,总投资40亿元的渠江风洞子航运工程建设总体进度达80%。项目建成后,将推动渠江达州段千吨级船舶直航重庆。
\n今年,四川计划完成水路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,力争达到60亿元,仅今年上半年就完成全年目标的52%。同时,上半年四川新增高等级航道32.3公里,占全年新增目标50公里的64.6%,全省高等级航道已达到2033公里。
\n如何发力多式联运,带动物流降本增效?
\n发力川江航运,除了建设四通八达的水上“高速公路”,还要打造高效便捷的运输路线。
\n4月,来自云南昭通的4000吨2.0毫米超薄光伏玻璃背板在宜宾港完成“陆转水”接驳,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发往江苏泰州新能源制造基地。这是四川首次通过水路运输新能源“新三样”产品(电动汽车、锂电、光伏),打通了四川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间水路运输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\n“以前‘新三样’产品主要依赖公路运输,运输成本高,还受限于路况等。”宜宾港相关负责人介绍,这条线路将有效降低物流成本、提高运输效率,为川滇地区新能源产业协同注入动能。
\n宜宾港 四川港口公司供图
\n最大限度发挥水运作用,需要多式联运来实现,港口就是联运中转的关键一环。
\n今年,四川港投港口集团有限公司(简称四川港口公司)正式成立,有效整合泸州港、宜宾港、乐山港、南充港、广安港,集装箱吞吐量之和占全省的99%以上。四川港口公司运营部部长代鹏介绍,今年上半年,公司营业收入达到133.76亿元,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81万吨。
\n一个港口就是一个物流枢纽,引导适水产业聚集,推动“港口+物流+贸易+产业”发展。5月末,宜宾港成功完成首批3416吨煤炭整车整列到港作业。该批煤炭从甘肃玉门经铁路运抵,卸车后公路转运至周边化工企业。此次公铁联运的成功实施,标志着宜宾港在大宗散货运输领域实现了公、铁、水三条通道的全面贯通,预计全年带来超30万吨货运增量。
\n从全省来看,上半年预计完成水路货运量3378万吨,同比增长11.67%;货物周转量178.4亿吨公里,同比增长41.3%;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8.54万标箱,同比增长12.85%,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。
\n运力不及邻市一个区,全省如何增运力提运量?
\n基础设施筑牢水运“骨架”,港口效能强化“肌肉”,货运量的实质性增长是检验发展成效的核心标尺。
\n四川水运运力一直是短板,截至去年底,全省水运运力只有100多万吨,不及重庆一个万州区。运力不足,意味着小船多大船少,为完成运输合约,企业不得不采取“大转小”“小改大”等方式进行中转,增加时间成本、运营成本。
\n今年以来,四川充分发挥国家“两新”政策与省级补贴叠加效应,带动运力大幅提升。截至6月底,全省新增运力53.75万吨,提前半年超额完成50万吨阶段性目标,达全年55万吨目标的97.7%。省际水路货运企业由66家增至83家,万吨级以上企业由32家增至51家。
\n“增加运力只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让新增运力转化为货运增量。”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,四川创新推出“三个一”机制,推动运力高效转化。
\n建立一套适水货物数据库。建成涵盖30余类大宗适水货物的数据库,推动磷矿、进口粮等品类签订长期运输协议。上半年,全省除砂石外的大宗货物中长途运输量达348万吨,同比增长38.4%,中长途运输占比升至37%。
\n构建一个产业协同平台。推动宜宾港粮食分拨中心、磷矿集散中心投运,联动广元、南充、广安等港口产业园发展煤炭、粮食加工、生物化工等临港产业。深化“面对面、门到门”服务,签约雷波磷矿、德阳电缆、贵州磷矿等大宗运输协议。新成立长途运输企业贡献货运量572万吨、周转量50.35亿吨公里,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7%和28.2%。
\n完善一套政策支持体系。加快优化省级奖补政策,跟进广元、南充等地配套政策落地见效。加速形成国家、省、市三级政策叠加效应。鼓励市州出台奖补政策,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,提升物流效率。
\n四川省航务海事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,四川“畅通一条江”行动实施以来,不仅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“硬联通”,更以通道网、物流网、数联网深度融合为抓手,促进物流服务“软升级”,推动“黄金水道”释放出更大的“黄金效益”。
\n原标题:经济大省“向水而行”,川江航运怎么拼?
买股票可以杠杆的app,易投投配资,炒股杠杆网站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