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题合集
#教师节#中山一院
杏林济世三春暖,师道润物细无声。在中山一院115载峥嵘岁月里,一代代名师以仁心为灯、以医术为炬,照亮医学之路,更点亮无数后辈的医学理想。在教师节与建院115周年之际,我们特别推出“致敬名师・薪火相传”系列专题,以文为舟、以字为桨,回望名师名家睿智深邃的育人之道,追忆那些沉淀在光阴里的谆谆教诲,再现中山医跨越世纪、薪火相传的师道精神。
卓大宏(1932年-2015年),广东中山人,杰出的康复医学理论家、教育家,是我国康复医学学科开创者,曾任中山医科大学党委书记。主编我国第一部高校《康复医学》教科书(1984年);主编我国第一部康复医学专著《中国康复医学》,获得第五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(1991年);主编出版国际上第一本残疾预防学专著《中国残疾预防学》,获得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(2001年),并创建我国第一个城镇社区康复模式(金花街CBR模式);所著《中国医疗体操》被翻译成七国语言出版发行。
1997年,王楚怀参加硕士研究生毕业答辩,与导师卓大宏合影留念
讲述人:王楚怀,教授、主任医师,博士研究生导师。中山一院康复医学科主任、康复医学教研室主任、康复医学住培基地主任。
在王楚怀的记忆里,有一个身影始终清晰:分秒不差的守时,书柜里堆满的中外典籍,课堂上时而引用的诗句与乐曲。那是他的导师——卓大宏教授,中国康复医学的拓荒者。大学时的一次偶然机会,让他第一次走进卓大宏的办公室,也走进了康复医学的世界。从此,恩师的身影,就像灯塔一样照亮了他的人生。
守时如钟,学问如山,胸怀世界,乐观从容。卓大宏的一生,不仅是一部中国康复医学的拓荒史,更是一部关于师道与人格的生动教科书。
分秒不差的初见
“那是我大学四年级的暑假。”王楚怀至今记忆犹新。他被安排协助卓大宏整理科研资料。第一次走到教授办公室门口,他看到的情景,成为后来几十年人生中很清晰的一幕——卓大宏送走一位来访者,抬手看表,和自己约定的时间,分秒不差。
“卓教授是一个把时间看得比黄金还珍贵的人。”王楚怀说。那种一丝不苟的守时感,立刻让他明白,眼前这位绝不是普通的老师。
卓大宏
守时不仅是一种习惯,更是一种学问态度。讲课从不迟到,会议从不拖延,写信简洁直接。他常说:“浪费别人的时间,就是浪费别人的生命。”
严谨之外,他又平易近人。王楚怀记得:“他从不拖泥带水,却从不失温度。第一次见面,他就亲切地问起我的学习情况,语气里没有丝毫高高在上的架子。”
那段假期,王楚怀在协助整理资料的过程中,第一次真正走进了“康复医学”这个领域。当时的医学界,还鲜少有人提及“功能恢复”和“重返社会”。卓大宏却已前瞻性地指出:“未来医学不能只盯着治病救命,还要帮助患者恢复功能,让他们回到社会。”
卓大宏工作照
“这句话让我震撼。”王楚怀说。后来他才明白,这不仅是导师的学术预判,更是他人生价值的写照——分秒必争的守时,是对时间的尊重;强调功能康复,是对生命的尊重。
医学不止于医学
如果说守时让人肃然起敬,那么卓大宏的博学,则让人仰之弥高。
“卓教授的书柜,永远是满的。”王楚怀记得,不仅有最新的康复医学资料,还有厚厚的历史书籍、地理读物、音乐乐谱,甚至诗词集。很多时候,他会在课堂上突然引用一首英文诗,或拿出一段乐曲,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康复的意义。
卓大宏主编出版的著作
在学术贡献上,卓大宏是一位真正的“开山人”。1987年,他主持编订《康复医学大纲》,1988年主编出版我国第一本高等医药院校教材《康复医学》;1990年出版的《中国康复医学》被誉为学科的奠基之作,并获得中国图书奖。1998年,他又主编出版国际上第一本残疾预防学专著《中国残疾预防学》,并获得中国图书奖,进一步拓宽了康复医学的边界。
“卓老师的著作,几乎涵盖了康复医学从无到有的全过程。”王楚怀说。更难得的是,这些书籍不仅在学界流传,也走向了大众。《慢性病体育疗法》在三年内发行近百万册,被翻译成日文、英文,在加拿大、美国、英国等地出版发行,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的运动疗法。The Chinese Exercise Book更是成为国际医学界了解中国康复模式的重要窗口。
卓大宏系列中西医结合运动疗法著作
但卓大宏从不满足于“写书立说”。他认为医学的根本,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。他曾带学生们去音乐系听节奏课,去物理系听力学讲座,还亲自研发“音乐治疗处方”,把常见曲目编排成治疗方案。“医学不仅是医学。”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。
在课堂上,他讲授知识时总是娓娓道来,像讲故事一样。“听他的课,既能收获知识,又能开眼界。”王楚怀说。那种跨界的气度,让学生们认识到,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,更是一种与人、与社会、与文化息息相关的事业。
从金花街到国际舞台
“卓教授是最早把我们带到世界舞台的人。”王楚怀说。
上世纪80年代,中国康复医学尚在起步。卓大宏作为教育部公派学者,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访问,带回最新理念。他不仅引进知识,更将中国经验带向世界。
卓大宏与国外专家、患者交流康复医学理念
自1984年起,他担任世界卫生组织康复专家咨询团成员,1986年、1992年又先后担任国际康复医学会和康复国际职务,多次代表中国在国际会议上发声。他曾多次赴美国、日本、澳大利亚、西班牙、菲律宾等国,以及中国香港、中国澳门等地区进行学术交流,发表论文百余篇,其中十余篇刊登在英、美、加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等国际顶尖期刊。
尤其让人难忘的,是广州金花街的社区康复试点。1986年,他提出适合国情的“社区康复”概念,并以广州金花街为基地,开展为期五年的探索。在广州金花街,卓大宏亲自带队,挨家挨户做调研与评估,最终形成的“金花街模式”成为我国第一个城镇社区康复模式,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,并进行推广。
卓大宏及医务人员到广州金花街指导社区康复医疗活动
“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,老师很激动。他说,能让世界看到我们自己的探索,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。”王楚怀说。
在王楚怀眼里,卓大宏不仅是一位国内学术带头人,更是一位行走在国际前沿的学者。正是他,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康复医学,也让中国学子看到医学的舞台,从来不仅局限于一隅之地。
科研是乐趣,不是负担
“卓教授对科研的热情,近乎痴迷,却从不抱怨。”王楚怀回忆。无论临床再忙,他总能抽时间读书、写作、修改学生论文,甚至标点符号用逗号还是句号,他都要一一改正。
卓大宏与研究生们在一起
他常说:“科研和临床不能只是任务,要把它们当作人生的乐趣。”正因如此,他能在几十年间坚持不懈,把一门冷门学科推向全国,推向世界。
这种精神深深影响了王楚怀。如今,他自己已经是康复医学的带头人,主持着多个研究方向,但在带学生时,他仍会重复导师的话:“科研不是负担,而是乐趣。”
2015年,卓大宏离世,享年83岁。在生命的最后,他淡然地写下人生的感言——“此生过得无憾、无悔、无怨”。
卓大宏人生最后感言
“这几个字,是他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课。”王楚怀说。那一刻,他深切地感受到,导师不仅教会了他们如何治病救人,更教会了他们如何面对生命本身。
从大学的讲台,到康复病房的床旁,从临床到科研,卓大宏的精神像灯火一样,薪火相传。如今,王楚怀和他的学生们,正把这份光延续下去。
▼ 推荐阅读 ▼
点击图片了解更多新闻
▼中山一院庆祝第41个教师节
▼陈凌武谈恩师梅骅:一部著作,两代医者情
▼钟世藩的首位研究生沈皆平忆恩师
--- FAH-SYSU ---
来源|中山一院、南方杂志
初审|章智琦
审核|梁嘉韵
终审|彭福祥
买股票可以杠杆的app,易投投配资,炒股杠杆网站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