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面闹得沸沸扬扬,都在传我们的核武器库在“踩油门”扩充,每年多好几百枚,听起来挺吓人的,尤其让美国那些国家坐不住了,感觉“超出预期”。
不少人心里犯嘀咕:中国不是一直说核武器“够用就行”,搞最低限度威慑吗?现在这么个搞法,到底图啥?是不是急了?
这事儿啊,得从世界大格局来看,才明白是怎么回事。它不是我们拍脑袋一想,说扩就扩,而是国际大环境变了,逼得你不得不重新审视“够用”的标准。
这些年国际上是个什么光景?跟过去真不一样了。以前好歹还有些条约、协议绷着,大家多少讲点规矩。现在呢?说退群就退群,说撕毁协议就撕毁协议,把国际规则当自家后院篱笆,想拆就拆。
你看《中导条约》没了,《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》也悬着,续命都费劲。就像原来大家坐一桌打牌,多少还有个章法,现在有人直接把桌子掀了,说“这局我说了算”。
在这种乱象下,过去那种“你好我好大家好”的和平指望,就得打个大问号了。特别是块头大的国家,神经能不绷紧吗?
美国这几年,战略重心跟装了轮子似的,一路往亚太地区挪,动不动拉着盟友搞军演,又是部署反导系统,又是琢磨把中程导弹重新架到我们门口。这架势,可不是简单“秀肌肉”那么轻松了,已经有点“磨刀霍霍”的意思。
更让人心里没底的是,军事技术也在飞速发展。什么高超音速武器、人工智能打仗、太空攻防……这些新玩意儿,都在彻底改变未来战争的样子,也让传统的核威慑理论面临挑战。
你手里那点老物件,以前可能镇得住场子,现在人家可能琢磨出专门对付你的新招了。这种技术上的“代差”风险,哪个大国敢掉以轻心?
所以说,不是我们主动要闹腾,而是整个“天气”骤变,狂风暴雨要来了,自家房子不加固一下,窗户不关严点,能安心吗?
光看世界大环境还不够,再瞧瞧我们自己家门口。这些年,亚太地区可真称不上太平。有些势力在台湾问题上来回蹦跶,老想踩红线。南海那边暗流涌动,域外国家的手越伸越长。
周边有些邻居,比如印度,也没闲着,悄悄加固自己的核力量和远程打击本事,矛头对准谁,大家心里都清楚。就连北边的朝鲜半岛,核问题也是个不定时炸弹。
这些风险点,单个看也许还在可控范围,但万一串联起来,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,那麻烦就大了。
这就像你家院子周围,东边有人玩火,西边有人堆炸药,北边还时不时扔块石头。这时候,你手里要没根硬实点的“打狗棍”,夜里能睡得着觉吗?
过去我们的核力量规模有限,主要防的是超级大国的极端威胁。但现在,家门口这“小气候”也复杂起来了,潜在的风险点多了,对我们的战略威慑能力自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光防着远处的狼不行,也得防着近处的狗不是?
说到这儿,就绕不开我国一直强调的“最低限度核威慑”和“够用就行”原则。这原则没错,而且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核大国的承诺体现。
但关键在于,“够用”这个标准可不是焊死的,它是活的,得随着安全环境和技术进步调整。
打个比方,冷战那会儿,几十枚能打到对方首都的核弹头,可能就够用了,能让对方不敢乱来。为啥?因为那时候的反导技术很初级,拦截能力有限。
可现在不一样了,美国这些国家花老鼻子劲搞多层次、一体化的反导系统,“萨德”、“宙斯盾”,陆海空都铺开,织了一张越来越密的“盾牌”。
你手里的“长矛”要是还老样子,数量和突防能力跟不上,这“盾牌”就可能让你手里的家伙失灵,甚至完全挡住。
人家就会觉得,就算你反击,我也能拦下大半,那你还怎么“威慑”我?所以,当对手的“盾”不断加厚升级时,你的“矛”如果还停在原地,那过去的“够用”就可能变成今天的“不够用”了。
为了确保威慑依然有效可靠,就必须提升核力量的生存力、突防力和反击力。这不光是数量问题,更是技术和质量的提升。
比如发展机动性更强的陆基导弹,藏得更深的潜射导弹,还有能突破拦截的载具,这些都是保证“最低限度威慑”依然能发挥作用的必要投入。
这就好比过去守城,有个三五米高的土墙就凑合了。现在人家都用上攻城锤、火炮了,你还守着那老土墙,能行吗?肯定得加高加固,甚至用上钢筋混凝土了。道理是一模一样的。
也许有人会问,我们不是承诺“不首先使用核武器”吗?既然是防御性的,干嘛要搞那么多?这逻辑听着挺顺,但忽略了一个核心点:承诺“不首先使用”,恰恰要求你必须拥有一个在遭受首次核打击后,依然能活下来并进行有效报复的核力量。
否则,这个承诺在对方眼里,就可能变成“软弱可欺”的信号。你想啊,如果你只有少量固定靶子一样容易被摧毁的核武器,一旦对方搞“先发制人”打击,把你的家底端了,你还拿什么去兑现“不首先使用”后的反击呢?
“不首先使用”的底气,完全来源于一个强大、可靠、生存能力极强的二次核打击能力。只有让潜在的对手确信,不管它怎么动手,都没法一次性把你反击的能力彻底废掉,它才会真正感到忌惮,不敢轻易动核武器。
因此,我们扩充核武库,提升现代化水平,恰恰是为了让“不首先使用”这个承诺更可信,分量更重。
这不是要主动挑起核军备竞赛,更不是要称霸,而是要确保在最极端的情况下,我们有能力保卫自己,让任何对中国进行核讹诈、核冒险的图谋,都彻底化为泡影。
说白了,手里有剑,可以选择不用,这叫战略定力。但如果手里压根没剑,或者只有把锈了的玩具剑,那在这“森林法则”还挺流行的世界里,就只能任人宰割了。
所以,回到最初那个问题:中国扩核,究竟在急什么?其实,不是我们在“急”,而是外面形势逼人,不得不“急”。
这不是我们主动找事,而是在复杂险峻的国际大环境下,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,不得不采取的预防性、防御性措施。
我们的目标从来都不是要和美俄去拼核弹头数量,那个没啥意义,到了几百枚、上千枚这个级别,在确保“相互摧毁”上,战略效果的差别就不那么大了。
我们要的是一个“有效且可靠”的威慑。这个“有效”和“可靠”的标准,是动态的,是随着对手能力的增强和国际环境的恶化而水涨船高的。未来的世界,核武器这把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可能还会悬在人类头上很久。
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,会继续坚持防御性的核战略,坚持“不首先使用”的承诺,并积极推动全球核裁军和核不扩散。
但这一切的前提,是我们自己的安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。就像一个本分守家的老实人,平时和气待人,不惹是生非。
但如果周围总有恶邻欺负上门,甚至扬言要闯进来,那他除了把门锁换成更结实的,手里备根打狗棒,还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吗?这不是好勇斗狠,这只是最朴素的生存智慧。
中国扩充核力量,不是要当“世界警察”,而是要让那些习惯性挥舞大棒、欺负人的势力,在动歪脑筋之前,能多掂量掂量后果,真正把“对中国动武”这个选项从他们的算盘里彻底划掉。
这,或许才是外面传的“一年100枚”背后,最深层的战略考量,我们不主动惹事,但真摊上事,也绝不怕事。家底厚实了,说话才有底气,和平才有保障。
买股票可以杠杆的app,易投投配资,炒股杠杆网站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